文/柯雅齡、戈良惠
在確認孩子的診斷之後,除了面對困頓難解的情緒外,
家長更是努力的為孩子安排許多療育課程:
物理治療、語言治療、職能治療、心理諮商……
不管機構、醫院、 診所、工作室,
只要有機會排上的,都盡其所能去排,
上午、下午、晚上每一個時段都不容錯過,
似乎只要孩子的眼睛一睜開就等著上課。
除了佩服家長的毅力及決 心外,
也不免感到心疼及充滿隱憂。
試想,一個六歲不到的小小孩,
在每天每個時段有不同的課程,
並須面對各種不同的教師、治療師等,
孩子完全無法預期下一個情境會是如何,
也無法理解不同環境下,
不同老師給的指令要求又是如何。
日復一日帶著一身疲憊,
跟著家人不停進行密集療育。
對一個語言理解、環境適應、情境調節不佳的孩子而言,
唯一清楚的是:不能哭鬧,不能發怒,更不能說「不」!
這些情緒的累積,
將造成孩子日後對學習的不安 及惶恐,
尤其對於有自閉特質的孩子而言,更可見其焦慮不定。
每個孩子表現焦慮的方式不同,有的是情緒性的哭鬧,
有的莫名產生攻擊或自傷行為;
有的則是更為 退縮膽怯;
有的孩子在不同環境訓練及要求下,
因潛意識的排斥而沒了反應。
常聽到一些心急、焦慮的家長問:
「我的孩子到底出了什麼 事?」
「為什麼明明可以配合,也有進步,現在卻不斷的鬧情緒?」
「會呀!這些都教過了!他都會呀!」
甚而有的孩子只在家長詢問下有回應,
卻對老師的詢問毫 無反應等。
不禁感慨,
家長往往急於看到的是孩子能力提升與否、會或不會,
與同儕相較能力差距是否縮短等,
曾幾何時感受過,在周而復始的訓練下,
滿載挫敗及 漸漸失去自信的孩子,情緒又是如何?
再次強調,我並不是認為上療育課程不好,
但要在診斷出來後,與醫師、治療師溝通,
「現階段」孩子「最」需要的是哪一部分的療育課程,
就從那部分主要的療育課程著手,
並思考如何將醫院、學校所學,
確實落實在家中或融入學校課程中進行,才最重要。
之後,再漸進思考需要加入的或是刪除不必要的課程,
別將療育當大補帖,通通都上,
上了一堆只會讓孩子混亂,
且在過度負荷下喪失了學習的興趣及動機,
甚至讓往後的學習受阻!
就教育觀點,
給孩子一個穩定規律的學習環境,
那是學習的第一步,
當孩子有穩定的情緒及意願下,
孩子才會開始注意周遭的環境,
再去探索、適應、遵循當中的指令及學習變化,
也才會有所謂的學習成效,
千萬別將「療育多」與「療效佳」畫上等號。
愛孩子,就多花些時間來增進親子互動;
愛孩子,就多帶孩子到戶外及鄰近公園跑跑跳跳。
別再用時間去訓練出一個
沒了體力、沒了學習動機,
一身疲憊的孩子!
http://www.mdnkids.com/specialeducation/detail.asp?sn=65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