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2日 星期一

為身心障礙孩子築夢(下)





記錄整理/任真

根據國外的研究,身心障礙者從事就業的比率不高,

在美國這麼先進的國家,也只有百分之三十到五十的比率,

換言之,


身心障礙者有百分之五十至七十找不到工作。



最近內政部作的調查報告顯示,國內身心障礙者中,

有能力、有勞動力,且有意願工作的占百分之二十四點一,

但其中有百分之五的人失業,就業比例僅有十九 點一;

也就是說,一百個身心障礙者中,不到二十個找到工作。

但別氣餒,成功的個案也不少。



國外有一種「優點療法」是值得學習的。

有個出版社出了一本書叫《白袍白杖》,

作者是個視障者,

他雖然看不見,但立志做一個醫生,

他的家長、老師全力支持,

後來他如願在一所學校就讀;

在這個過程 中,他遇到很多堵塞,

但他克服一項一項的障礙,終於成功了。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很佩服海倫凱樂,

她在一歲半左右就看不見,

原本對生命不抱希望,直到十二歲遇 到一個老師,

這個老師對海倫有很高的理想,

她說:「我有信心幫助你,讓你改變

海倫因為老師的支持,

並實際付諸行動,最後成功了。





所謂的「優點療法」,
 就是找出孩子的優點並支持他。



套一句廣告詞,

這社會沒有推介不出去的孩子,
除非碰到不會推介的就業服務人員;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
除 非碰到不會教的父母親。



在為孩子做生涯規畫前,

要先了解孩子有哪些優點,先做評估,

也要先了解外在的就業市場中,

有沒有適合孩子的就業機會。



我們特教界有 一個口訣:
「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處處不留爺,爺爺山上住;

山上沒得住,爺爺家中住。」



總之,總有地方讓孩子去,

而眼前的障礙也一定可以順利跨過去 的。



除了優點療法之外,

還應該有「支持療法」



一種是政府單位的支持;

另一種是家長的支持,

就是家長自己幫孩子找工作。



因此,

轉銜也是一種具體的行動療法。


這種任務並不容易,是一種不可能的任務,

英文叫mission impossible。

但如果將impossible的im中間的右上方加上一撇,

就會變成I'm possible(我可以);

只要是適當的、適性的,

針對這個孩子而設計的生涯規畫,

就可在知己、知彼、抉擇行動和支持系統當中,

透過優點療法、支持性療 法,

來幫助孩子順利做轉銜。





*民間團體立場

家庭的支持決定孩子能否順利適應

武庭芳副執行長:

喜憨兒基金會是由一群心智障礙的家長所組成的,

最主要是服務十六歲以上心智障礙的孩子,

在他們結束啟智教育步入社會時,

加強他們在生活、工作技能方面的訓練,

因為這段黃金時間如果不加以訓練而待在家裡的話,

會退化得比一般人還快。



一個成功的例子,這個女孩的身體非常弱,

背後有三支鋼釘,只要一跌倒就有生命危險,

可是她每天從中和搭捷運到北投上班,已成功就業近兩年 了。

中度多障的她,現在在外商公司從事文書助理,是相當不容易的;


除了有好的機會外,來自家庭的支持相當重要。



猶記得她到喜憨兒受訓的第一天,回家就愁眉不展,

因為擔心記不得店裡麵包的價錢。

隔天,她爸爸帶著相機到烘焙屋,

把所有的麵包拍照下來,寫好名字、價錢,

回家陪著她背記;她後來就適應得很好。



所以只要家長肯協助、支持,身心障礙孩子的未來真的不是夢。



* 與會家長心情

我們的心聲他們聽懂了

文/庸心



我很少在公開場合中,

聽到特教專家和學者這樣貼近智障兒父母的心。

他們要不是扛著學理或政策,一味要求家長接受;

就是苛責我們做父母的不知團結,

為孩子爭取該有的權益。



但是在國語日報社辦的就業轉銜座談會中,

不管專家與學者,


完全聽懂了父母的心聲,我心中既感動又感慨。



說真的,我接觸過的專家或學者,

少能用同理心的口氣直接支持家長的。



另外兩位教授,對孩子就業的轉銜,更提出宏觀的看法,

對家中有已成年智障兒的家庭來說,

面臨孩子就業的掙扎與困,

兩位教授的 看法,真的是幫了不少忙。

教授嚴肅中帶著輕鬆的口吻,

一針見血對準問題的重點看法,

家長真的受益良多。



談到孩子就業所帶來的問題,

既不是樂觀的粉飾太平,

也不會悲觀的讓人覺得毫無希望。



轉銜發生在人生中任何一個階段,

不是只有特殊小孩有這個問題,

普通人也難免會面臨這樣的情況。

社會新鮮人都有適應的問題,

何況是我們這樣特殊的孩子?



局外人能這樣了解我們小孩的特殊性,

進而體諒孩子就業的難度,家長如何不感動?



最後我要回應林教授提到對孩子能力評估的看法。

他說,

學校老師往往低估孩子能力,而父母卻又高估孩子能力,
如何取得一致性的看法,對教養這樣的孩子,非常重要。



我的經驗是,

特殊的孩子只有面對他放心的人、事、環境,

才會把他的能力做百分之百的發揮;

一旦他的心有所恐懼,展現出來的能力,就和恐懼程度成反比。

因此,測試他們能力時,

記得,
一定要得到他全心的信任;
否則,
他的能力表現,永遠不及他所有的能力。




http://www.mdnkids.com/specialeducation/detail.asp?sn=5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