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3日 星期六

攻擊行為的輔導策略/蕭淑惠

攻擊行為的輔導策略

「老師!他又打我了!」

「某某某又故意打人!」

「某某某又在罵人了!」……

在面對孩子各式各樣的行為問題時,

很多老師最感困擾的就是有攻擊行為的孩子,

因為他的問題可能讓對方的心裡感到不舒服,

也可以大到肢體攻擊事件,需請家長到校處理。



如上述舉例的小問題,老師的處理方式有幾種:

(1)請學生不要相互告狀;

(2)勸施暴者;

(3)安撫受暴者情緒,處罰施暴者。



這幾年,在接新班和輔導的經驗中發現,

大多數老師似乎對攻擊行為的認定是以肢體攻擊為主。

記得某一次接新班後,一個老師急忙告訴我,

他過去處理的燙手山 芋現在在我的班級中:

他不打人,可是每天有聽不完的小報告,

一下子是他來告狀說別人故意怎樣,

一下子別人說他又怎樣怎樣,

他雖不打人但就是愛捉弄別人,

愛撒謊,演得像真的一樣。



確實,在帶他的前半年中這類事情層出不窮。

對同學告他的狀,我以忽略法處理,

十件有八件不處理,

並將他的問題行為歸因於家庭失溫,

因此,兩年來扮演導師兼媽媽的角色讓他信任,

讓他知道我是愛他的老師。

這樣的處理方法讓班上平靜了許多,

鮮少人再告他的狀。



過去我一直不懂為什麼他會將同學的無心之過做嚴重的扭曲。

現在透過閱讀文獻,了解了攻擊行為可以區分為兩類,

這兩類攻擊行為的孩子,

對情境提供的線索或 解讀可能有「遺失」或「扭曲」的現象。



該生是屬於非社會性攻擊型的孩子,

因此,

對他在攻擊事件中提供線索的扭曲,

或情境解讀的扭曲,

現在我會用更多的同理 心去看待。



過去,在加強教師對攻擊行為輔導智能時,

會特別注意到ADHD孩子的行為輔導,

卻忽略了存在每個班級的一般攻擊行為孩子 的歸因與處理。

攻擊行為孩子的事件在班級中不斷發生,

低年級孩子的衝突事件好處理,

高年級的攻擊事件數量多、類型複雜,若處理不當,

就可能會產霸凌事件。



對攻擊型孩子需要有更多的包容與同理,

我相信教師對學生的態度會影響同儕間的認同與否,

教師若能把加諸在攻擊行為孩子身上的「故意的」三字,

以「無心的」看待,

在輔導孩子攻擊行為事件時有極大助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