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8日 星期四
特殊生作業調整策略
文/林桂如
日前小依的父親與我討論關於小依無法理解作業內容,
因而由他代筆完成,
然而,英語科任老師發現後,
卻當面責備小依的事,
家長認為這樣的處罰已造成孩子心中的陰霾,
無法認同該科任教師的作法。
小依是四年級的輕度智障學生,
主要在普通班中接受教育,
部分課程接受抽離式的資源班服務。
然而,資源班課程多著重國語、數學、社交技能等,
無法針對其他 科目,
像英語、自然與生活科技等進行補救教學,
但智能障礙孩子在學習上的認知困難,
卻常是跨科目存在的,
因此,許多家長為擔心孩子受到處罰,
又無力教導之 際,遂為孩子代筆完成作業。
在融合安置的環境中,
家長與教師對於回家作業的不同認知,
往往是許多衝突的開始,
然而,許多身心障礙學生在完成回家功課上確實有困難,
因此,普通班教師在指派作業時,應考量的因素如下:
1.回家功課的種類:主要為複習教導過的內容。
2.由老師指導活動:讓學生開始寫功課,
以及清楚表達教師對他(她)完成功課的期待。
3.結果:明確規範完成功課與否的結果。
4.調整:調整功課,
例如:調整作業的多寡、改變評分標準等。
5.與家長溝通回家功課的議題,例如:希望家長在作業上簽名。
國外研究指出,在調整身心障礙學生作業方面,
最受歡迎的是,
教師提供額外的協助、同儕協助、同學經常的提醒功課,
以及允許用不同的方式完成作業。
而最不受歡迎的調整作業的方式,則是教師對作業要求改變,
例如調整繳交日期、給較少的作業、評分寬鬆及給予加分作業。
教師透過有效的策略運用,
針對孩子需求作適當的作業調整有其必要性,
然而,並非只是表面上功課分量減少,
更應是實質的提供身心障礙學生完成作業的相關支持,
以減少因作業問題造成親師衝突的可能性。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孩子寫功課 家長應陪伴(
回覆刪除郭麗芬/教師(臺北縣)
筆者每天出的回家功課,都不會讓學生習寫超過一個小時。
可是班上老是有一兩個學生,在第二天來校時,總會缺交或沒寫完,
問他們原因,都說功課太多,寫到十一二點還寫不完。
與家長溝通後才知道,原來孩子在寫功課時專注力不夠,
容易分心,總是東摸西摸,永遠寫不完。
筆者覺得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用對方法。
做功課會分心的孩子,要為他準備一個安靜的地方,
房間絕對不能有玩具或課外書之類的物品。
孩子寫功課的時候,規定家中任何人都不可看電視。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家長一定要陪伴在孩子身邊,
家長可以一邊閱讀一邊督導孩子,
不時給他一些鼓勵或讚美。
這樣功課一定可以在時間內完成,準時上床睡覺,不就皆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