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30日 星期一

一雙幫助教育孩子的推手




冤枉孩子?作者﹕陳嘉莉



小武是家中的獨子,父母親將近三十多歲才生了一個孩子,

小武從小受盡眾人的寵愛,尤其小武的媽媽將小武視為太上皇,

逢人便說自己的兒子聰明伶俐,將來一切都要仰仗小武,

父母親從小認真地栽培小武,

讓小武學了多項才藝,希望小武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



小武是班上最年長的大哥哥,

小武聰明、理解力強,常常是班上成績的佼佼者。

小武雖然成績優異,但有一點令老師頭痛,

小武是大哥哥,加上身材高大,常帶頭與老師唱反調、捉弄老師。

小武有一次帶頭在教室裡玩球,

結果小武用力過猛,球一彈彈到電燈,電燈破了,

碎片砸到其他同學的臉,幸好沒有造成重大的傷害;

另外小武對老師的態度愛理不理,

上課老師問問題,小武一副老理不理的模樣,

其他的同學有樣學樣,

當著老師的面說:「為什麼小武可以,我就不行?」



老師曾私底下和小武用說理的方式談論這些問題,

小武還是依舊一副不想理人的樣子,

雖然小武嘴上說明白老師不讓同學在教室裡玩球的原因,

回家卻對父母親說:「老師冤枉我!沒事就愛處罰人!」

父母親一聽到孩子受到冤枉,

不分青紅皂白打電話到學校,一狀告上校長,

說老師偏袒其他的同學,對小武太過於嚴苛,

而且不問究竟就處罰小武,

校長允諾會處理這件事情,才讓小武的父母親稍稍平息怒火。



校長和老師瞭解情況後,

希望老師能對小武的父母親解釋清楚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

父母親覺得老師小題大作,小武快要進入青春期,

難免對於老師會有一點距離,

而且小武怎麼可能會帶頭在教室裡玩球,

應該是其他的同學慫恿小武。

小武的父母親希望老師給小武多一點發展的空間,

不要管小武太多,

老師也要檢討自己的教學,是不是其他的同學犯錯,

老師沒有查明就冤枉小武,

但如果小武真的做錯事,還是要請老師教導。



小武的父母親希望老師教導孩子,

卻又不願意接受老師的建議,

不希望給小武太多的要求,

家長不接受孩子犯錯的事實,

相信自己的孩子永遠是對的,別人的孩子是錯的。

小武的父母親不相信老師,又要求老師教育孩子。

既然家長對老師持著懷疑的態度,

孩子又怎麼能相信老師,接受老師的教導?



孩子是父母親的一面鏡子,

孩子表現出的樣子其實是父母親教育的結果,

老師秉持著良心教育孩子,得不到家長的支持和協助,

教育的工作便無法發揮成效,也會使得孩子無所適從,

老師和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都是幫助與教育孩子的推手,

少了一隻手,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會受到阻礙。




為了孩子的將來著想,家長和老師互相配合,互相幫忙,

一起為了孩子的教育、將來共同努力。


http://www.epochtimes.com/b5/7/6/5/n1734264.htm

父母子女 愛與教養




作者﹕陳秀環(台灣/ 教師)2010-08-25

每個孩子就像是我自己的子女。

我在班上孩子的身上,或多或少看到了自己子女的影子,

因此以老師的角度,更能理解子女老師的對待、處理方式,

也對班上的孩子產生了同理心,所以在帶領、教導他們時,

會採取更貼近這群可愛小人兒的方式,

因此獲得班上所有家長的認同與支持。



每一次與家長溝通的過程中,

常常觸動自己反省管教小孩的心境和作法。

家長的反應,讓我看到自己擁有的,

以及欠缺的,並且讓我能隨時做適當的修正。




而在親師溝通中,

我總希望家長目光放長遠,不要只用分數去要求孩子,

忽略了孩子應該擁有的能力、行為、態度。

讓孩子輕鬆、快樂的學習,

這樣學到的知識才是真正長久、屬於孩子的。




他是個溫文儒雅的孩子,是家中唯一的小孩,爸媽都有工作,

而媽媽分享教育的「撇步」是多陪伴。

她說孩子一回家,她會放下手邊的工作,陪他聊聊一天的學校生活,

談談發生的事情,並聽聽孩子對這些事情的看法、想法,

再提出一點意見供他參考。

平時也會陪他玩耍、陪他看書、寫作業,

所以孩子沒到安親班、補習班成績一樣是一級棒,

沒到才藝班直笛、口琴仍然呱呱叫,是因為有愛陪伴!

愛啟發了孩子的才能,給予力量,這是每一個家長應該學習的!




清秀瘦小、臉色蒼白的女孩,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很想疼愛她。

但是一次晤談後,

得知她對以前老師的對待方式留有極深印象且帶著負面想法,

讓我心中產生了許多疑問。

慢慢的接觸越多,越發覺得她的行為在同齡孩子中,太社會化了。

幾次和家長溝通教養方式後,發現她的母親對她嚴如法官,

每次都是依法行事,忘了親情的溫暖。

而在母親的眼中找不到她的任何優點,

唯一能引起母親注意的就是「使壞」,然後討一頓打罵……。




還有一位媽媽,好學不倦,

從學習中反省,並能立即修正教養的方式。

她很用心的協助子女建立良好的人際互動,

並且保有彈性的空間,讓孩子可以調整改進自己的行為,

有這樣的媽媽真是幸福,也是身為人母的我該學習的。




做父母的常常因為放不下而替孩子做太多,

讓孩子認定那是理所當然的。

班上有幾位孩子的家長就是這樣,

對孩子的生活雜事,事事插手幫忙打點,

因為他們認為孩子做的慢沒效果,乾脆自己來比較有效率,

殊不知他們已經剝奪了孩子的學習機會,

更讓孩子不懂、不願承擔責任,

這真是現代父母該好好面對的課題!




每位家長都很盡心,

以他自認是疼愛孩子的方式教育著孩子。

其中,有些家長眼光放的夠長遠,

讓孩子感受到他們的用心與疼愛,

可預見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

心中將會充滿感謝和信任。

不過,雖然家長的愛可以促進孩子的成長,但家長付出的,

應該是讓孩子擁有能力的愛,而不是溺愛、寵愛。


本文網址: http://www.epochtimes.com/b5/10/8/25/n3006007.htm

2010年8月29日 星期日

怎樣幫助孩子獲得友誼

2 B2 v" w2 ?; {4 M# T+ l


(大紀元記者姜慧林澳洲悉尼編譯報導)

在人的一生中,友誼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詞彙。

而對於孩子來說,

學習如何與他人相處以及在交朋友的過程中怎樣解決衝突,

從中獲益,這對他們未來生人的發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在孩子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人莫過於父母,兄弟和姐妹,

其次是其他的成年人和其他的孩子。

雖然與家裏大人和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非常重要,

但孩子與同齡朋友之間的友誼,

對孩子社交能力的開發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因為它不但能夠為他們的未來設定一種如何與人相處的模式,

更重要的是朋友之間友誼可以滿足孩子們的情感需求。



比如:

1、 感到舒適和安全的情感;

2、 歸屬感;

3、學習和使用不同的方法與人相處

(例如學習給予和獲取,如何解決不同意見,

如何尊重別人和作出感情回報,以及良好的自我感覺);


4、陪伴與創造的能力。

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對友誼的理解也會發生變化。

逐漸地,他們學會如何給予與獲取,如何控制他們的情緒,

如何理解別人的觀點。




父母可以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特點來幫助他們的成長:

3-5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看問題只能從自己這裡出發,

他們的注意力在一個時間段只能集中在一件事上。

假如兩個孩子都想要玩同一件玩具,那麼矛盾就產生了。

這時就需要提醒孩子要用語言表達,而不是使用拳頭。




父母在這時可以幫助孩子說出他們的感受,

例如你可以說:「你自己系的鞋帶,你一定感到很自豪!」

或者說:「麗莎對你不太友好,你覺得受到傷害了嗎?」

學習認知自己的感受是引導孩子認識別人感受的第一步。




5-7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是以自我為中心,

他們通常不能真正理解別人的感受。

一場和諧的遊戲經常被誰先走,誰破壞了規矩,

誰贏了等爭吵搞的進行不下去。




父母應該為孩子提供與其他孩子一起玩的機會,

可以帶他們去公園,

即使在家裏或其他什麼地方也要鼓勵他們與其他孩子一起玩。

因為與朋友很好的相處是孩子們必學的一課,

練習越多,效果就越好。




7-9歲的兒童,這個年齡的兒童開始知道其他人也有感受,

可是,他們還是不能從他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

這個年齡段的特點是他們非常需要歸屬於某個群體,

當然,一幫孩子在一起通常會傳話,孤立他人以及互相之間開玩笑。




針對這些特點,在幫助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時,

需要讓他們知道他們的語言和行為會影響到他們的朋友。

 比如可以向他們提出這樣的問題:

「如果別人對你說了或者做了同樣的事情,你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幫助孩子找出解決互相之間矛盾的方法,

比如問他們,「你能想出做點什麼讓你們兩個人都感覺更好的方法嗎?」


大紀元http://www.epochtimes.com/b5/9/8/29/n2639886.htm

2010年8月28日 星期六

特教學生情緒及行為問題專業支援個案分享


  


    "個案分享專區"


~請勿轉載本個案~北部家長會


特教學生情緒及行為問題專業支援個案結案報告


服務期間984-991


個案ASD


一、評估(重點說明)


(一)轉介原因:個案攻擊、破壞物品、干擾他人學習,


以利器威嚇同學及不時發生的固執行為,使導師承受極大壓力。


個案母親籲請學校申請專業支援協助,特教組表示學校已積極處理。


最後由母親以電話尋求東區特教資源中心協助,特教組便進行轉介。


(二)醫學診斷


(1).學前階段診斷為發展遲緩、感覺統合異常,


並接受物理及職能治療。


(2).小一時診斷為亞斯伯格,並持續就診。


(3).七年級轉至台大醫院就診,目前定期回診會談。


醫師認為環境調整及行為教導對個案較有成效,


目前並未開立藥物處方。


(三)能力概況


(1).認知及學習能力:魏氏兒童智力量表(WISC-IV)全量表125


語文理解144、知覺組織126、工作記憶108


處理速度94、認知能力相當優秀,


學業成績長期在班級的前三分之一,


作業和上課也是個案在意的表現,


七年級曾因考不好而撕毀或不交考卷,八年級後漸改善。


(2).溝通能力:具有與同齡同儕相當之理解與表達能力。


(3).身體動作能力:個案在發展上有明顯的感官知覺問題,


進而影響動作進行。


例如不太敢走樓梯、喜歡爬行等。


但目前問題並不顯著,亦不影響日常生活。


(4).社會性及情緒管理:


個案對於任何具有競賽性質的成就十分在意,


當未達自己的標準或期待時,


常用發脾氣或不承認結果的方式表達;


情緒高張時,先是固執己見,接著可能情緒崩潰而哭泣。


近來較常將利器藏在身上,需要時拿出威脅他人;


個案期望公平,但對於他人持公平未偏袒個案時,


個案常定義為非朋友甚至是敵人。


(5).心理狀況:個案將身邊的人簡單分為朋友和敵人,


朋友是意見與自己一致的人,甚至會維護個案而向他人嗆聲。


敵人總是說個案自我封閉,總是幫其他敵人說話。


欲改變或調整個案的想法及作法,


最好是利用「不完全違背」個案原則的角度切入


(個案的原則是可以經由他自己詮釋而修正的)。


巡迴老師VS.班級導師


    



文/黃尹(99年7月16日)

我原本是普通班教師,

今年開始加入巡迴資源班,教導資源班。




在擔任導師的五年期間,

與特教班老師配合,協助班上的特教學生學習,

包括生活常規、生活自理指導、社會適應、

在班級中的表現檢核、配合給予簡化的課程等。

看到學生每學期的成長進步,讓我更加相信,

不論是課程完全抽離的資源班學生,

或給予外加課程的學生,

都必須在導師與特教班老師的協同與配合下,

學習成效才會發揮最大效果。



剛開始,接受特教班服務的學生抽離去上國語課或數學課時,

總讓我有鬆了口氣的感覺,

因為有時為了等他們跟上進度,必須花許多時間說明講解,

總認為如果他們不在教室,課程應該會進行得比較順利。

後來發現,因為班上有些課程他們沒參與,有些作業也不必寫,

幾個接受特教服務的孩子,在班級中總和其他孩子有所隔閡。



我向資源班老師說明我的困擾,

他們建議我調整作業的方向以及標準。

於是,我要求這幾個特殊學生也必須完成班級作業。



為了完成作業,

小真要媽媽陪她設計學習單上的插圖,

雖然只寫了短短三句話,

但在圖文並茂的學習單中看得到她的用心。

阿翔參加校內課後班,和班上同學一起完成作業,

雖然他的作業看得出仿照、抄寫他人的跡象,

但「模仿」也算是學習的開始,至少他願意嘗試。

經過作業的小改變後,

在學習上,這些學生更融入班級活動了。




今年我成為巡迴資源班教師,

服務的學校較偏僻,沒有資源班或特教班。



由於曾經身為導師,知道導師需要什麼樣的特教諮詢與服務,

所以我願意花時間跟導師說明,幫導師與家長做溝通,

並幫忙查詢必須醫療檢查的學生就醫的科別、門診時間,

甚至提供更多的協助,

例如:社工師、心理 師、物理治療師、語言治療師等申請,

因此與服務學校的老師、家長建立了良好關係。



雖然一週到校時間可能只有兩三天,

但是在他們的協助下,

我也能掌握資源班學生平常的學習狀況,

隨時調整課程或補強教學。



在此,提供巡迴老師在指導特教學生上的建議:


每學期開學,除了跟導師討論,了解學生狀況外,

也可和資源班老師多聊聊,更清楚資源班學生狀況。



在巡迴教學或輔導上有任何疑問,

都可以洽詢學校(或服務區內)特教、資源班教師,

有時候你的一個小疑問,對於學生都可能是大幫助。

若服務學校較偏僻,可多利用各縣市特教資源中心,

除了有特教團隊,還有心理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編制,

可以獲得專業協助。


特殊教育

從負責與尊重看孤單兒的難題/王秀津 


【文/王秀津 臺北市大安國小訓導主任】

公立小學必須不論學生個人智愚或家庭貧富,

提供給每一位學生享有到校園接受 教育的權利。

實際上,當零拒絕的義務教育理念落實在普通班級裡,

除了身障還可能會有學障、情障的學生一起在同一個班級上課,



當上課形式為小組合作學習時,

我看見社交關係弱化的學生,很快的被孤立起來,

有時同學們會嚴厲的拒絕與他們合作,

在競爭概念優先於分享合作關係的時候,

絕非任課老師三言兩語道德勸說,

學生就會調整心態接納此一孤單兒處境。



更不用說學業落後、或身體瘦弱、或文化不利的學生,

平日受到標籤化,遭到排斥不公平對待的情形,也不在少數,

凡此校園歧視問題,到了畢業旅行更加嚴重。

在一次行前說明會場上,有一位學生舉手問:

「到王子飯店那一個晚上,

同學如 果把所有的門都關上,我要睡哪裡?誰可以幫我的忙?」

一連串的問號和不安,

可以知道他需要一個清楚的訊息或者一位長者為他化解焦慮。



最了解狀況的導師,就得介入疏通同學接納他,

但是,對於那些愛捉弄人的同學,

就算暫時因著教師關注而舒緩孤單兒壓力,

但「不對眼」的實質問題並沒有鬆開,

不安的緊張關係仍然存續著。



因此,發展同理彼此差異課題,

重視個人「個殊性」

需要老師花多一點時間建構學生之間的和平概念。



我們可以和全班同學一起擴大思考

畢業旅行「大家都想玩得快樂」的期待,

那 麼,有哪些相關的因素會影響快樂與否?

以整體的觀點來評估下決定的效果、副作用與後遺症。

大家一起找出其中徹底、省力、

有效又無副作用與後遺症的根本解。



在一開始大家會先想到自己的問題,

卻不知有可能在無意中造成他人的困擾。

因此,學生會開始發現自己對別人有影響力,

也就是透過這個過程,

學生發現自己要承 擔一部份的責任,去找到改善的方法。

那麼,每一位學生在每個瞬間都知道要做選擇、下決定。



畢業旅行時,

除了重視個人需求還要會為自己當下的行為負責,

在呈現自己風格之外,也要懂得尊重他人的權利,

每一個人為共同期待的快樂旅行,負起責任來,

「懂得自我治理,尊重彼此」

就成了化解孤單兒參加畢業旅行的根本解。



【本文摘錄自臺北市教育e週報

第450期2010/05/14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孩子害怕上學怎麼辦?陳政雄醫師




孩子怕上學 當心變拒學

自由 更新日期:"2010/08/27 "

〔記者林相美/台北報導〕

下週開學,精神科醫師觀察,

門診害怕上學的個案近年來增加1至2成,國高中生居多。

醫師分析,個案普遍於小學就害怕上學,焦慮、緊張,

但當時並未及早介入,

累積至國高中爆發,甚至演變為抗拒上學。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

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陳政雄昨天提醒,

若家中孩子出現害怕上學的徵兆,

開學後一至兩週為關鍵時期,家長應適時介入,

若超過兩週仍難調適,最好及早尋求協助。



門診懼學病患以國中生最多,佔5至6成,其次為小學、高中;

幼稚園害怕上學多因分離焦慮,

小學生怕上學多與老師有關,例如老師太兇,

國中生面臨變化最多,

包括青春期生理變化,功課及同儕壓力,

師長也期待國中生「像個大人」。




陳政雄說,

學生進入新的學習階段,變動形成壓力來源,

內心難免焦慮、擔心,

多數人適應沒問題,但有些學生較難調適,

例如天生氣質較內向退縮,

本身較沒有自信、害怕接受挑戰或本身感覺統合功能不佳。




陳政雄表示,

部分國高中懼學個案於幼時就有適應障礙,

雖然怕上學,但父母可能太忙或沒注意,

硬去上學,累積到放學,為了紓壓,

容易鬧情緒,異常「盧人」,脾氣不佳,

喜歡欺負小動物、弟妹或晚上不敢單獨入睡。




陳政雄指出,

幼年害怕上學需由父母早期介入,

若國高中階段才明顯怕上學,

青春期和父母缺乏溝通習慣,適合由學校老師協助,

藉由聊天、活動,慢慢溝通。




陳政雄提醒,

幼童焦慮可能出現無來由腹痛、腹瀉或頭痛、吸吮手指頭、

摳手、咬指甲、易鬧情緒、不可理喻,黏人、欺負小動物、

弟妹或喜歡搞破壞,

飲食、睡眠失去規律、怕黑、怕妖魔鬼怪,

不敢一個人睡覺及尿床等狀況;

開學的前一兩週,出現上述情形之一,即為害怕上學的警訊。




陪孩子紓壓 代替批評斥責

自由 更新日期:"2010/08/27 "

〔記者林相美/台北報導〕孩子害怕上學怎麼辦?

精神科醫師建議,

不要對孩子說「沒什麼可怕」,只會讓孩子更焦慮。

家長多陪同孩子做紓壓的活動,

例如寫書法、玩骨牌、樂高,心無旁鶩專注於簡單的訊息,

時常練習讓心更定,提高抗壓性,不易被外在影響;

讓孩子做家事也是不錯的練習,

但家長千萬不要批評,以免孩子更緊張。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

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陳政雄表示,

家長期待孩子以意志力克服害怕上學的情緒,

但孩子還不具備此種能力,只會增加焦慮。

孩子面臨焦慮,可能出現規律性混亂及行為情緒的輕微退化,

家長要以耐心包容,最忌諱心急或求取速效。


陳政雄舉例,

焦慮的孩童希望父母親更多陪伴與縱容,

原本單獨睡的孩子,會希望家長陪同睡覺,

家長不妨照做一段時間,不用擔心孩子退化。



有些孩子會佯稱生病,陳政雄建議,

盡可能轉移焦點或忽略,不要直接拒絕或斥責,

避免增加焦慮,也不要因為孩子吵鬧讓步,

反讓孩子心理更脆弱,禁不起考驗。


家長可安排增加抗壓性的活動,

特質為簡單、單調、緩慢、重複,

例如園藝栽種、陶土、木工工藝、寫書法、樂器吹奏、

打毛線、女紅、三角摺紙、樂高骨牌、瑜伽、太極拳,

若孩子合併專注力的問題,可學習攀岩、射箭、日本劍道。

他強調,

上述活動最好不涉及競爭、要求,才能慢慢培養抗壓性。

2010年8月27日 星期五

教導特教兒 掌握策略/張正芬.藤野博






教育週報

隨著時代進步,人們逐漸發現校園內有許多發展障礙並需要支援的兒童。

但高功能自閉症、亞斯伯格症候群、過動症或唐氏兒,

在溝通上比輕度發展障礙者存有更多困難,

若家長與教師能掌握策略幫助孩子,

不但能降低困擾,也將使孩子得到更多學習機會。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唐氏症基金會邀請日本及台灣專業講師學者,

針對特殊幼兒語言發育訓練等議題,舉辦研討會。

台灣師範大學特教系主任張正芬首先說明

"一般孩子與自閉孩子發展上的不同"。




自閉症孩童不善表達

張正芬說,

當自閉症的孩子長愈大,成人便愈會發現孩子有「白目」的狀況,

如經常接不上話、話題很怪、無法體會別人心意等。

這是因為一般孩子5、6個月時就會試圖去試探他人情緒、與人互動;

18個月時,就能發展出共同注意力,

也就是理解對方與自己的注意焦點是否相同,

而這便是社會性能力的基礎。

但自閉症的孩子缺乏此基礎,使得成長後,

若生氣時,會說「我要殺掉你」,而非表達自己到底氣什麼。



她進一步說明,

輕症的孩子和一般孩子一樣有仿說、代名詞誤用的狀況,

一般 字彙語法能力和正常孩子也沒大差別。

但重症孩子就很難。

且因容易聽不懂別人說的話而想掌握說話權利,

如不斷講自己感興趣的事。

更糟的是容易打斷別人、不善 於表達情緒,容易照字面解釋。


 

張正芬舉例,

若重症的孩子在教室亂動,老師可能說「把屁股黏在椅子上」,

這 孩子可能便一直想「該怎麼把屁股黏住」;

因此老師可能再說「屁股和椅子不要分開」,

結果下課時孩子可能搬著椅子下課去。



又如一位亞斯伯格症的孩子惹老師生氣,老師氣而失言:

「給我滾出去!」結果 這位孩子真的當場「滾」出去,

老師認為這位學生公然作對,要求記過。



經過張正芬了解才知道,

這位小朋友是因為老師叫他滾出去很多次,而且已經很生氣,

怕再不照做老師會更生氣,但因無法理解「滾」的多面意涵,

只好真的滾出去。


張正芬說,

亞斯伯格症的孩子有些智力很好,但因溝通問題,情緒控制不好,

「基本上是憂鬱症的高危險群」,

加上早療總是教認字、教學習,

卻忽略基礎的溝通教學,是未來要改進的目標。


 

讓孩子開口說明情緒

張正芬認為,要改變此狀況,

首要教導孩子各種可能引起情緒的原因,並讓孩子了解彼此間的關聯。

如一位小朋友怕狗,有一天遇到狗撲上來,

不懂用語言表達的孩子可能會一直抓媽媽,而往外跑。

張正芬說,此時便可引導孩子以「狗」、 「怕」等字詞說明情緒。




 

引導重症兒了解行為

「所謂溝通,一定要在情境裡進行;

而學習,則是 Seeing leads knowing。」

張正芬強調,一般人因習慣預測他人行為模式,而有體貼的行為,

但一般重症孩子無法體會;

因此若成人能緩下腳 步,去預測孩子的想望,

進一步採取引導孩子的方式或策略,孩子就能與成人有較好互動,

進一步了解行為背後的意義。



舉例來說,甜甜想帶玩偶去上學,平常玩偶在衣櫃或玩具櫃,

但甜甜可能因找不 而不想上學,

卻又無法表達、推衍複雜層次的行為。

而甜甜找不到玩具,可能是因為母親拿去洗。



張正芬說,家長若能懂得孩子的習慣模式,

並錄下平時此事件可能發生的所有行為,

適時播放讓孩子複習,孩子就可學習事件因果。

 

從生活中學習表達

張正芬強調,

許多家長可能因害怕孩子錯過早療,而設計、安排許多課程。

「但這種早療是不自然的,

早療必須是增加日常生活的豐富性、多樣性。」



她進一步說明,多元因素不會混淆孩子,

而能讓孩子學會對各種狀況做回應,

因此家長應該讓 孩子在日常生活情境中創造表達情緒、心情的機會,

才能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

 

東京學藝大學教授藤野博進一步就

過動與高功能自閉症系列障礙提供班級經營策略。

所謂注意力缺陷過動症,

是指具有注意力障礙、過動或衝動性等特徵的發展障礙,

其根本問題,即孩子難以自我控制。

過動的孩子在學校經常發生

學習用具遺 失、發呆、坐立不安、惡作劇、情緒化等問題,

若學生此時被教師或家長責罵,將會降低自我評價,

且產生不適應或反社會性行動等二次障礙。

 

一般來說,

對過動孩子的協助可分為藥物治療、環境調整、心理與行動支援。

藤野博說,因過動孩子易被眼前事物刺激,為了能穩定學習,

在班級中的環境調整就變得相當重要。



藤野博認為,把會分心的東西遠離小孩,

並將小孩座位設於教師位置附近、整理 教室、

張貼能夠看得懂的公告、展示寫上班規的告示,

對孩子來說會很有幫助。

此外,由於過動孩子易因失敗經驗而降低自尊,

藤野博認為:

「與其要求孩子對不會 做的事集中注意力,

不如要求他對會做的事集中注意力。」




他進一步說明,此種做法必須以過動孩子的基準為評價,

舉例來說,一位孩子若 只能坐在教室10分鐘,

那麼看法就不是「只能10分鐘」,而是「能坐10分鐘」,

把「平均能坐10分鐘」當成基準,那麼當孩子坐了15分鐘,

就可成為讚賞 的對象。

 


此外,以獎勵為原則的行動也可達到鼓勵孩子的目的。

藤野博舉例,代幣制度是設定小孩多一點努力便可達成的目的。

讓孩子累積一定點數,以得到約定好的酬勞系。

藤野博表示,和孩子共同建立目標是好的,

若孩子無法設定目標,成人在旁協 助也是可以的。

重要的是,在建立目標時必須有孩子的參與,才有達到的動機。




不同於過動孩子,

高功能自閉症或亞斯伯格的孩子易因溝通障礙產生人際問題,

 藤野博認為,在班級經營上,

不妨透過社會故事教學法讓其他孩子理解,

並與亞斯伯格的孩子互動。


 

以故事教學建立互動

所謂社會故事教學法就是敘述社會性狀況,

並表示適當的反應方式的短故事。

也 就是把支援對象的小孩編為故事主角,

並描述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畫面,

以完整呈現場景、心理狀態與各種可能情況,

使受支援的孩子可透過故事理解沒經驗過 的事,

並掌握可能情報,降低日後遇到此狀況時的不安。



藤野博也建議教師在班級經營上使用夥伴制度,

讓學生兩人一組,互相幫助,隔 2、3週變更組合,

讓學生生和班上全員能建立關係;

這不但可給予其他孩子責任感,

使其他同學有教導與幫助別人時的喜悅。




張正芬強調,

無論如何,當幫助這些學習發展障礙的孩子,

家長或教師一定要提 供協助,

「但絕不能過於體貼」,否則將使孩子失去自我學習的機會,

重要的是製造孩子日常生活中的機會,

讓孩子有機會作各種演練;

在孩子不表現、表現錯誤時 提供線索、引導或示範,

才是孩子學習溝通的最佳方法。